公开课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公开课, 共同分享有建设性价值的商业思索、见闻和感悟

管理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知识 > 经济动态

习近平提出改革评价新标准

2016-02-29 14:02:04作者:admin    来源:    点击: 3316次
【本文导读】习近平提出改革评价新标准 改革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也要有评价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改革就很难深入推进。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习近平提出改革评价新标准
  

 
  改革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也要有评价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改革就很难深入推进。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改革的评价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一、“两个是否”评价标准为改革理论增添新内涵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不仅是我国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标准, 我国的改革就有可能走偏,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初期曾提出“三个有利于”思想,为我国改革评价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如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是否”的新标准,实现了改革成效评价标准的新发展。
  
  “两个是否”的新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多次提出我国改革的评价标准问题。1983 年1月 12日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人谈话的时指出:“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表述后来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 长治久安有利的, 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进而,习近平提出“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思想,与邓小平推进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我国改革理论创新和改革进程的内在延续性和一致性。
  
  “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论断新思想,是对我国改革实践的新认识。我国改革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发展重点不同,评价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内涵。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之时,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鼓起勇气冲破一切阻碍我国发展的障碍、不断深化改革无疑是有力的助推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无论是改革的深度还是改革的难度都在加大。“两个是否”标准的提出,正确把握了新常态的特征,对于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坚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信心,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各方面和领域的标准必须体现和服务于这个标准。围绕发展生产力,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部署改革,改革的方向就会更明确。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改革需要坚持一个底线,这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要增强改革的人民性,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二、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指出:“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是改革的“指挥棒”,对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评价体系科学,则改革成效显着,反之,改革则寸步难行。
  
  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过于偏重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经济增长方式的适宜程度以及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以及社会福利的动态变化,不能有效衡量社会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社会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不区分考核评价对象的差异,使用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权重,对众多评价对象实行“一视同仁”的考核评价。由于“指挥棒”的这些缺陷,导致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013年6月28至29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描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方向,完善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鲜明的针对性;协调发展理念体现发展的系统性;绿色发展强调发展的生态特性;开放发展体现发展的全球性与扩展性;共享发展突出发展的公益性和外溢性。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发展的水平、发展的质量、发展的节奏、发展的进程,还要评价发展的潜力、发展的成本、发展的生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评价改革成效,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生活的主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获得感,其实就是一种收获感、幸福感、成就感,它不仅体现了劳动者的尊严,而且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句话是对新一轮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目的和意义的新定位。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首先,改革方案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事实证明,改革方案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并且人民群众从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大包干”之所以会从小岗村发展到全国,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它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从中获益,农民成为这项改革的有力推动者。所以,任何改革都要及时深入调查,了解群众诉求,改革能给群众带来什么利益、多少利益,从人民实际利益出发去制定改革方案。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制定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改革方案。
  
  其次,改革成果要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2014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5年4月,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与党外人士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深化改革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要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的成果,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改革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也必须依靠人民。推动深化改革,通过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凝聚起改革的巨大能量和共同理想,这也是取得改革成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作为一个普遍愿望和共同选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为我国的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开,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论是慈善义举的蔚成风尚,还是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兴起,都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攻坚克难,推动着中国社会步步向前。2012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两个是否”的评价标准体现了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改革“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是改革“改得怎么样”的衡量尺子。掌握好这个评价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有底气、有力量、有成效。
  
                来源:中国干部学习网                                                                                                                  责任编辑:李天奕
责编: 交流邮箱:bosines@sina.com 打印全文
业务咨询热线: 13854231367
电子邮件: bosines@sina.com
Copyright ? 慧润 Consulting 2008,All Right Reserved.鲁ICP备05020491号